为进一步打破传统学术研讨的局限,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师生拓展科研视野、破解技术难题,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进程,2025年6月24日,农林科技学院 “田间拾光π对”本学期第三期骨干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在南校区举办。本次活动由副院长王健主持,学院各研究方向中青年教师齐聚一堂,在开放轻松的氛围中共享科研智慧,翟晓婷和刘松涛两位教师分别分享了各自的科研心得体会。
翟晓婷博士以 “从实验探索到思想迭代”为主题,讲述了自己从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到工作后研究思路的转变历程。她聚焦分子伴侣在植物发育中的功能,通过详实的实验数据,揭示了热激蛋白对呼吸链复合体活性的影响。同时,她还展示了近期的研究成果,包括不同土壤含水量处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生信分析结果。刘松涛博士围绕“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实践感悟”,从选题策略、申请书撰写技巧、可行性分析要点等多个维度展开分享。她强调选题是基金申请的生命线,需紧扣学科前沿与国家地方需求,并以具体案例剖析了如何通过逻辑化的立项依据、精准的关键词定位及可视化的图表展示提升申报质量,对青年教师科研项目申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田间拾光π对”是农林科技学院教师科研兴趣社团,本学期共成功举办三期学术沙龙,受到学院教师的一致好评。3月27日,首期学术沙龙王鑫伟副教授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详细报告了自身的研究方向与科研思路,并将自己多年来的科研感悟与大家分享。4月24日,第二期学术沙龙王姝瑶博士介绍了关于沙冬青通过Ca2+信号通路、WRKY转录因子和植物防御素协同介导抗甜菜夜蛾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活动中,教师们展示前沿技术与研究进展,围绕科研难题展开头脑风暴,促进了跨学科经验的交流互通,实现了科研资源与智慧的高效整合,为解决科研瓶颈提供新思路,同时也深化了教师间协作,助力构建具有创新活力的科研学术品牌。系列学术沙龙活动的圆满举办,彰显了“田间拾光π对”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价值与积极意义。未来,该活动将持续秉持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定期开展多样化的主题研讨,持续为师生搭建高质量科研成果共享与技术创新平台,助力农林科技学院在科研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