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北方学院正高级工程师尉文彬团队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边光亚团队共同承担的河北省科技厅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科技合作专项《阿里地区常绿树种引进筛选及高效繁育技术示范应用》在植物收集、引进筛选、前期试验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标志着河北省援助西藏阿里地区生态修复与国土绿化产业发展项目顺利实施并进入新阶段,科技力量为提升该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输入了强大动能。
阿里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高寒干旱、降水稀少且蒸发量大,土地沙化与荒漠化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雪线下降导致大量次生沙砾盐渍化戈壁风沙滩地形成。当前该地生态屏障主要依赖班公柳、青海小叶杨等少数树种支撑,单一植被难以有效抵御风沙侵袭,树种单一、常绿树种匮乏、植物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成为生态修复和循环的瓶颈问题,在此困境下科技力量的注入成为关键因素。
2025年伊始,在国家科技部政策司指导下,河北省科技厅联合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阿里地区行署及噶尔县、札达县、日土县启动“四方三地”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试点,建立四方会商协同机制,组建强大团队开展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其中,河北北方学院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合作承担了2025年河北省科技厅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科技合作专项——《阿里地区常绿树种引进筛选及高效繁育技术示范应用》项目。4月份以来,我校尉文彬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负责人边光亚带领团队骨干一起,从吉林、内蒙古、新疆、河北等高寒、高海拔、多风地区,系统引进常绿树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宿根植物、地被植物五大类共计33个树种,8000余株植物多次入藏,筹建噶尔县苗木试验基地开展试验研究。团队成员克服产地分散、规格多样、起挖时间不一致、包装管控、冷藏物流运输等多重难题,全力保障植物存活率。团队创新采用“温室+露地”双区域多模式定植栽培试验,同步开展常绿植物播种、落叶植物扦插嫁接、地被植物分株等繁育栽培试验研究工作;引入滴灌技术替代传统漫灌,通过精准控肥控水显著提升成活率;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实施跟踪树木生长状态,并完成当地优势树种班公柳和小叶杨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为后续工作提供大量数据支撑。
后续,项目组将继续发挥河北省科技优势,将噶尔县苗木试验基地打造为阿里地区的“雪域高原生态新样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生态修复与国土绿化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成为高原高寒地区生态治理典范,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力量。